沿着310国道向东,在芦山村委会西边的路口向左拐,可以看到有一处泵房连接着一条35孔高架石拱渠,犹如一条巨龙,昂首向南,摇尾北去,腾身于大洞山巅和不老河之间,这便是芦山翻水站。
芦山翻水站位于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汴塘镇芦山南麓。20世纪60年代,有着世界第八大奇迹之称的“红旗渠”历时十年,终于建造而成。这条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的人工天河,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新中国发展进程中一个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
随后,全国兴起水利建设热潮。1975年,为引水上山,当时的汴塘公社号召1100余名民工开工建设芦山翻水站,那时没有吊车,民工们便想出采用吊杆吊石的方法,数百斤的料石,全靠肩扛臂推抬上高处。芦山翻水站由35个拱券构成,最高处41米,最宽处20米,悬渠长315米,开挖土方10.5万立方米,砌石2.2万立方米建成,被称为徐州的“红旗渠”。2011年,芦山翻水站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不可移动文物。
2024年4月,徐州市检察机关开展京杭大运河(徐州段)综合保护公益诉讼专项行动。在贾汪境内大运河沿线的文物建筑走访过程中,我们排查了不老河流域的文物保护线索,并发现了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芦山翻水站。该翻水站是当时为解决当地农业灌溉和用水问题而建造的关键工程,它的建成,体现了当地人民在物资匮乏年代的团结协作和艰苦奋斗精神。由于远离城区,又长期处于封闭状态,芦山翻水站鲜为人知,时间久了,日渐荒废。
废弃猪圈、活动板房、工程车辆、生活垃圾……初次踏入翻水站,四周景象令人愕然,破败与荒芜交织,杂草丛间,半空中那规整笔直的渠道如同异次元之物,对比之下,更显此景之凄凉。靠北面的石拱下面,还有一条绿色蜿蜒的热力管道从下方贯穿而过,宽阔的石拱内也堆满了大量秸秆。泵房外,肆意生长的树木杂草,掩盖了半个墙体。
张师傅是当年芦山翻水站的建设者。谈起当时建造的情景,张师傅不免有些感慨,那个时候,他还是名小学生,放学后就在工地砸石子拌混凝土。大家都是自己带干粮,每人都带一个茶缸子,工地上烧煮的开水萝卜汤就是大家的伙食。一个村一个孔,就这样建了一年多……
“当年兴建翻水站,石材全部是靠人力一锤一凿费力开采的,就地取材,用的还是我们这边特有的金钱石,现在这种石头不多见了,山上也不允许开采了,芦山翻水站不仅是历史文物,也是石质文物。”附近的村民知道检察院的人来了解芦山翻水站的情况,特意跑来介绍。
金钱石,顾名思义,因其石头上有圆形纹理酷似铜钱而得名,整体色彩以紫白交织,寓意着紫气东来的祥瑞,在明末时期还被选为贡品发往北京,是徐州奇石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品种。经查阅文献,徐州是金钱石的主要分布地,在产量方面,周边如灵璧、龙脊山、大五柳等地与徐州相比,均显得相形见绌,这些地方都是零星出现,不像徐州储量特别丰富。
而在徐州,金钱石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东北部,比较集中的地方就是芦山翻水站所在的位置——贾汪区汴塘镇芦山。
芦山翻水站不仅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敢于战天斗地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代表着当地独特的地质结构,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前期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芦山翻水站周围的环境严重破坏文物风貌,文物本体也存在被破坏的可能,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因此贾汪区检察院决定对该案进行立案。为突出公益诉讼检察的“精准性”和“规范性”,贾汪区检察院在制发检察建议时,针对文物本体侵害和环境破坏两种不同的侵害状态,分别督促文物主管部门和属地政府依法履行职责。
“横穿芦山翻水站的热力管道是辖区某工厂生产经营所需的必备设备,拆除程度较为困难且拆除重建的成本高昂。”收到检察建议后,文物主管部门向检察院反映了整改难题。
公益诉讼既是督促之诉,也是协同之诉。为兼顾公共利益和企业发展,经过反复磋商,邀请专家论证,最终,双方达成统一方案:将管道从水渠上方改由地下穿过。
热力管道的事情告一段落,芦山翻水站附近的垃圾和建筑物处理得怎么样?我们再度造访芦山翻水站,眼前的景象与4月排查时惊人地相似:杂草丛生,工程车随意停放,垃圾遍地,属地政府并没有及时清理。
2024年9月,贾汪区检察院依法向徐州铁路运输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请求判令被告依法继续履行保护该文物的职责。
“每个文物背后都有专属于它的时代故事,保护文物,就是保存我们的历史记忆。”在该案审理过程中,我们仍然继续保持与属地政府的对接沟通,阐明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协助解决存在的难题。在各方共同努力下,2024年11月底,芦山翻水站周边的杂草树木、多种垃圾和临时违法建筑物全部清除,绿化苗木和标识护栏正在开始装置。鉴于受损公共利益得到有效保护,此案最终被裁定终结。
办理一案要治理一片,既要树木,也要树林。如何推动把这些初步维修管护起来的历史建筑、文化资源利用好,从一域到全局,成为我们考虑的重中之重。
为进一步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2024年12月10日,贾汪区检察院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文物专家、村民代表等各方代表,召开了芦山翻水站综合保护行政公益诉讼案检察听证会。
在会议上,与会各方围绕“如何有效开展芦山翻水站的修复和保护工作”展开讨论,并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旨在将文物保护与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相结合,从而在推动乡村发展的同时,赋予文物新的生命力。
“翻水站是我们一镐一锹、一砖一瓦参与建设的,承载了老一辈人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宝贵精神,如今看着它能够被很好地保护起来,我们也很高兴。”参与听证的村民代表朱某由衷地感慨道。
时间转眼间来到2025年,新年第一天,我再一次来到芦山翻水站,冬日的午后,几名工人刚刚吃过午饭,便开始投入忙碌的工作,“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八个大字已经矗立在石台上,高度还原了《芦山翻水站保护性维护及文化氛围提升概念方案》中的设计理念。
作为汴塘镇地标旅游名kaiyun官方登录 开云网址片,芦山翻水站现在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时不时会有一些摄影爱好者慕名前来打卡。这些昔日的水利工程,历经数十载风雨洗礼,已沉淀为珍贵的文物,承载着那个时代人民群众非凡的创造智慧与无私的牺牲精神。在新时代,传承人肩负着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重任,让这一使命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也是维系民族精神、激发文化自觉和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检察院)
《方圆》杂志密切关注影响中国法治进程的重要人物、观点、事件,努力开拓新闻视野,传播法治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