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开(中国)Kaiyun·官方网站-Kaiyun登录入口

大爱里的安居——积石山62级地震海东市安置保障工作纪实-
您的位置: 首页 > 最新资讯 > 企业新闻

大爱里的安居——积石山62级地震海东市安置保障工作纪实

发布日期:2025-03-09 17:35:03 浏览次数: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相邻的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金田村、草滩村在震后遭遇砂涌,翻涌的泥浆让黄河岸边的三川大地深创剧痛,也撕扯着173万海东同胞的心灵。

  如今,365个日日夜夜过去,震区依然是海东人情之所系。从严寒蚀骨时节的临时安置保障基本生活,到各项民生举措逐步落实让震区群众安稳过冬,再到春暖花开三川大地恢复秩序跳起纳顿舞步,这一年,震区人民不曾停步,海东也在奋力前行。

  “千方百计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要确保及时了解和解决老百姓的需求和问题”“全省的力量都努力救援灾区老百姓”……一声声急促有力的强音,清晰地记录下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民的责任,处处暖流涌动。

  相对于“一线希望,百倍努力”的生死驰援,相比于三分钟震后巨大的情感震撼和众志成城,面对受灾群众彻夜未眠、有家难回的情况,如何尽快保障其基本生活这一任务显得更加复杂更加繁巨。

  时间的指针拨回至2023年12月19日15时,在中川乡美一村小学临时安置点,教学楼背面的空地上堆满了物资。受地震影响,学生停课,这里成了草滩村的临时安置点。临危受命的民和县政府副县长、中川乡党委书记付彦龙正在组织开展物资搬运和现场指挥调度工作。地震发生后,他第一时间组织村干部和志愿者挨家挨户进行排查,转移群众。

  “火炉和床铺、被褥一定要发到每户群众手里,志愿者做好登记,不能少发漏发!”

  随着夜幕降临,帐篷内,火炉烧得正旺,驱散了冬夜的严寒;帐篷外,炊烟升腾,热腾腾的饭菜给受灾群众带来温暖和力量。

  10分钟的时间,帐篷内火炉上的一壶开水还没来得及烧开,而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已经在集中安置点上搭建起了一间18平方米的简易活动板房。板房可供4至6人居住,一户一间,通水通电通网络,屋内配有床、被褥、桌椅和火炉等基本生活设施。

  地震发生后,海东市第一时间摸排因房屋受损严重和损毁无处投靠且无租赁意愿的受灾群众,成立板房采购调配专班,确保被临时安置在帐篷的受灾群众全部搬入过渡性板房。

  在地震发生后的第13天,也成了海东创造奇迹的日子——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全市设置过渡安置点185个,搭建板房6198间、彩钢房298间、帐篷7286顶,安置群众12229户55040人。

  当官亭镇喇家村村民喇国先在经历了震后房屋损毁、有家难回的几天之后,搬进能够让一家人遮风避雨的过渡安置板房时,他特意请人写了一副对联贴在“新居”门上,上联是“灾难无情毁家园”,下联是“政府有爱建新居”,横批“重建家园”。

  “震后我们在帐篷里住了没几天就搬进了宽敞暖和的板房,心里也踏实多了。”喇国先说,因为地震,家里的房屋有不同程度的损毁。“有党和政府的关怀,即便现在是寒冷的冬天,我们内心还是很温暖的。”

  在这里,公用水房、盥洗室、便民超市等基本生活设施齐全,不仅实现了受灾群众在过渡时期居有其所,更让群众感受到了“家”一样的便利。

  腊月的河湟谷地,正是滴水成冰、银装素裹的季节,光秃秃的田野山川一望无际。在喇家村集中安置点,袅袅炊烟飘浮在板房上空。

  2023年12月22日,喇家村村民严伟秀家的板房里一片欢腾。和面、揉面、炸油饼……傍晚时分,板房里火炉上的油锅冒着热气,香味溢出窗外。“今天炸的油饼是用刚领到的面和油做的。”严伟秀说,每天都能领到生活物资,过冬的煤炭、做饭用的东西也已配置齐全,现在什么都不缺,每天都想着能做点什么新花样儿。

  在官亭镇官东村吉泰路安置点,今年64岁的张二子和老伴刚从医疗点量完血压出来。“医疗巡回组的专家今天也来了,家里人有个头疼脑热的也方便随时看诊买药。”张二子说。

  中川乡金田村儿童之家的草坪上,志愿者们带着孩子们唱歌、跳舞、打乒乓球,一片欢声笑语;消防救援人员挨家挨户安装报警器、宣传安置板房里冬日用火用电安全知识;安置点临时党支部设有保洁员、纠纷调解员、警务员、物资管理员、食堂管理员等,对安置点群众按户编号配备网格员,全力解决群众日常所需;海东市残疾人联合会成立志愿者服务队,连续十日奔赴现场开展“暖心”行动,为受灾群众适配轮椅、拐杖、助听器、坐便器等辅助器具,为残疾群众及时提供服务……

  冬至的饺子、腊八节的甜粥、一车又一车的“爱心煤”、村民自发建起的“爱心食堂”、流动的金融服务车……无论是在应急帐篷,还是在临时过渡安置板房,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注重以人为本,坚持民生优先;来自兄弟省份和社会各界的支援积石成山、汇聚合力;灾区群众自发组织起来,搬运物资、帮助老弱儿童,诠释着感天动地的“人民品质”。

  地震发生后,全市累计调拨帐篷、折叠床、被褥、棉大衣、取暖炉等物资29万件(套),受灾三县抽调科级干部下沉担任安置点点长。同时,成立党群工作服务站,195个驻村工作队585名驻村干部就地转化为服务站成员,切实配齐配强了工作力量。建立基层党组织每日会商研判机制,深入分析研判服务保障群众工作问题短板,推动群众安置工作向规范化发展。高度关注受灾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扎实开展灾后重建期间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工作,共发放救助金784.71万元,发放过渡期安置补助2.87亿元,切实保证了群众温暖过冬和基本生活条件。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斗争中,173万海东人民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自信和从容,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爱心和热情,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勇敢和智慧。那些废墟上升腾起的希望,灾难中萌生出的力量,让人在毁灭中见证复生,在痛苦中感受坚强。

  安居为震后复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023年12月26日上午,在民和县第四中学的校园内,伴随着庄严的国歌声,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当天,官亭镇中心学校696名师生在县城的学校迎来了全面复课的第一天。

  2023年12月31日,中川乡河西村村民马玉林迎来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迎娶他美丽的新娘,婚礼得到了现场亲友邻里的祝福,而更多的,是网络上从全国各地发来的祝福和关注。他以震区里的婚礼,告慰地震中遇难的“亲人”,向世人传递这样的信息:“逝者安息、生者图强,我们应该坚强,我们应该对未来充满希望,我们应该追求幸福。”

  2024年1月2日,官亭镇中心学校正式恢复线下教学,也标志着海东市所有受灾地区中小学校全部恢复线下教学。

  灾害无情,地震和砂涌吞噬了美好的家园、和谐的社区、明亮的教室,但灾害无法掩埋灾区群众休戚与共的生活体系和自kaiyun官方登录 开云网址强自救的温暖情爱。

  道路上,来往的车辆川流不息,人流也逐渐变多,符合条件的餐饮店、蔬菜店、生鲜店、超市、药店等临街商铺陆续开门营业,三川大地上的“烟火气”逐渐回归。

  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暨灾后重建专项技能培训、召开招聘会、对接企业提供就业岗位、就近就地向灾后重建项目施工单位输送务工民众……一系列就业支持政策相继推出,让掌握一技之长的灾区民众就业有“术”、致富有“路”。

  从冬天到春天,从临时安置保障基本温饱到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力促劳动力稳定就业,从安排好群众生活各方面,确保受灾群众安心安全、温暖过冬,到团结带领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共同建设新家园……灾后这一年,党和政府格外关注灾区人民的主体意识,在帮助人们走过危机的同时,努力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提供更多人生发展机会,促进文化传统的接续,推进社会的和谐,重振人们生活的信心与希望。

  从灾难的记忆中挣扎出来,灾区校舍里的朗朗书声,活动板房上空的袅袅炊烟,大地田垄间的滴滴汗水,构成了河湟大地最坚毅的表情。不等不靠不要,坚定坚强坚韧,这种生活的信心和生命的尊严,凝聚起缔造明天的深厚力量。

  一场灾难凝聚起河湟儿女的坚强意志和情感。曾有人担心,这种精神会在琐碎的生活中逐渐磨灭,那些心手相连的情谊和震撼心灵的感动会让位于世俗的计较,回归于日常的淡漠。然而一年为证,这情感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消失。相反,它经历了从“非常”到“平常”的考验,完成了从“瞬间爆发”到“静水深流”的转换。

  一周年,当灾难渐渐远去,伤痛渐渐平复,在灾后重建的艰辛历程中,173万河湟儿女日日夜夜的奋斗,全国人民点点滴滴的支持,大难兴邦,让人性的光辉永存,民族的精神永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